同被建造 -- 從門徒的心志開始

洪予健

我們信友堂的事工異象,主要是為將來福音打開中國知識界的大門來作預備的。對於來到教會的慕道朋友,我們盡心傳福音,懇切盼望他們被主得著;但我們並不催促他們決志,也不急於為他們施洗。慕道友在受洗之前,通常要完成福音真理班十二講的課程,並且寫下信主經歷,提出受洗申請,接受面談輔導。對此措施,有人很表認同,因為有充分的時間明白真理,信仰較不致流於盲目草率。但也有人認為,「信」是上帝主權的賜予,「洗」是聖經清楚的命令,「信而受洗」應該一氣呵成;只要人願意信主,教會就有責任為他們施洗,不可擅自提高門檻,致使初信者因種種人為的規定而卻步不前。

那麼,聖經在這方面是怎樣教導的呢?讓我們先從主耶穌所頒佈的大使命來探討。在馬太福音最後的章節裡,復活的主耶穌在升天前對門徒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廿八18-20)

生命即使幼小,心志仍須堅定

據我觀察,當今華人基督徒對這段著名的大使命經文雖可說是耳熟能詳,卻似乎普遍存在著某種程度的誤解。不少人一聽到「大使命」,立刻就想到「傳福音」。不錯,傳福音確實是大使命,但大使命卻不只是傳福音。從主耶穌的原話中,我們發現主不但要我們傳福音,更要我們將福音傳揚主耶穌頒佈大使命到一個地步,使萬民不僅接受基督,而且成為基督的門徒,這時我們才「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就我們一般人的理解,「門徒」是基督徒成熟的標誌,是信主受洗多年以後才能達到的目標。可是在大使命的教導裡,耶穌卻先提到使萬民作門徒,然後才提到給這些人施洗,次序好像是反過來的。這應該如何理解呢?

有人認為,主耶穌在此所說的「門徒」一詞,意思應該只是「跟從者」的泛稱,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門徒。但這個說法恐怕站不住腳。主耶穌在傳道的那幾年,曾有數千人跟隨祂,祂卻指出他們跟從的動機「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吃餅得飽(約 六26);因為不管是對「跟從者」還是對「門徒」,主耶穌的標準都是一樣的:「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太 十六24);「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太 十37-38)。

那麼,難道我們真的必須先達到主耶穌所說的那種捨己、背十字架的境界,才能受洗成為基督徒嗎?我認為,「門徒」應該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心志的層面,另一個是表現的層面。耶穌將「作門徒」列在「受洗」之先,意思並不是說人必須表現出門徒的成熟生命之後才能受洗,而是說受洗的人應當具備作門徒的堅定心志。因為成熟的生命表現,是從堅定的心志開始的。受洗者也惟有具備作門徒的堅定心志,接下來主耶穌「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這句話,才有實行的可能──因為主耶穌要萬民作門徒的意思,就是要這些人受洗後「都」遵守「凡」祂所吩咐使徒的教訓。神的話語不打折扣、沒有妥協,為此,我們傳福音時不得不把神的道理傳得全備,使慕道朋友不但信服真理,而且有作門徒的心志,願意付上代價,在教會中領受並遵守主耶穌的吩咐,與其他肢體彼此配搭、同被建造。

心志若能堅定,身量就會長成

在門徒的心志方面,使徒行傳裡記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彼得面對在耶路撒冷守節的大批猶太人,把死而復活的耶穌基督實實在在地講述出來時,聖靈作工,眾人聽了都覺得扎心,就問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二37)。彼得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v.38);又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v.40)。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v.41);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v.42)。

我們可以從這段記載發現:那三千個人從聽道到受洗的時間雖然短到只有一天,卻表現出相當清晰的門徒心志;他們其後種種美好的生命表現,也正是從這堅定的心志開始的。

首先,這些人聽了彼得的講論信了主,不是問「耶穌將怎樣賜福保護我」,而是問「我們當怎樣行」。從這個反應,我們就看出那三千人已經明白生命必須有所改變,只是不知應往哪個方向走。他們以這個問題表露出謙卑受教的心志,以及願意改變的決心。

其次,他們也信服了彼得「你們各人要悔改,叫你們的罪得赦」這句話。悔改,是對三一真神的認信標誌,是門徒心志必然且必要的表現。也就是說,因著聖父的恩典,這三千人懷著悔改的心來到聖子耶穌面前,承認祂就是他們素所盼望的彌賽亞,接受祂救贖的大恩,並領受所賜的聖靈,走上了迥異於以往的生命之路。

第三,他們還聽從了彼得「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的勸勉。所謂彎曲的世代,除了高舉名利權位之外,還包括「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林後 十5)。每個彎曲的世代中,攔阻人認識神的自高之事各有不同。對現代中國人來說,這些自高之事也許是無神論、唯物論、進化論、科學主義、民族主義等;而初代教會那三千人所要脫離的,主要是以法利賽人為代表的偽善自義的宗教傳統。他們的心志是一旦認識了真理,便義無反顧,決心分別為聖,不再被世界的價值觀所纏累。

第四,「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這句話今天看來似乎稀鬆平常,但在當時,猶太人受洗成為基督徒卻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這麼做不但冒犯了整個猶太教規,甚至還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但因為有這樣的心志作為根基,他們日後才能在真理上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第五,這三千人受洗之後沒有各自回家,而是聚在一處,立即開始了教會生活,「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他們藉著聽道來遵守使徒的教訓,藉著互相關顧來彼此交接,也藉著擘餅守聖餐來紀念主的死、等候主再來,就連祈禱也是同在一處、同心合意。要注意的是,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是從各國各方來的(聖經用了三節的篇幅,詳述這些人所使用的十五種鄉談,見v.9-11),但他們受洗後卻留了下來,為的是更多認識真理。而耶路撒冷當地的基督徒也一樣甘心付出代價,不但「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v.45),而且「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v.46)。正因這三千人藉著如此合一的心志,透過教會生活彰顯了基督的榮美與重生的喜樂,他們才「得眾民的喜愛」,蒙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v.47)。

由此可見:教會絕非一般社團,而是門徒生命成長不可或缺的環境,也是藉著群體見證來引人歸主的福音基地。使徒時代如此,今天也是一樣。當然,初代教會那種同住同食、凡物公用的生活方式是特殊情況下的個別事例,我們不必一體比照;但他們尊主為大、為主而活的專一心志,卻非常值得我們深思效法。正因如此,在信友堂受洗前要上十二堂課,不但是為著初信者真理建造上的需要,同時也是對他們追求真理心志的考驗;而教會安排面談,講明基督徒在聚會、奉獻、事奉上為主當盡的本分,這絕非擅定受洗條件,而是要確認預備受洗的弟兄姊妹已有最起碼的過教會生活的心志,願意藉著敬拜與事奉,在主的身體──教會中,與其他肢體一起成長、同被建造。

以全備福音建立門徒心志,以全面門訓造就福音精兵

教會一方面是因著大使命才建立起來的,另一方面更是為了完成大使命而建立的。要是教會偏離了大使命的真精神,不將傳福音與培訓門徒一體看待、齊頭並進,就很難健康地成長了。當前華人教會普遍存在的困境是:受洗者雖多,流失者亦眾。追根究柢,因我們傳的福音不全,未能從根基上將初信者的心志建立起來,使得進一步的門徒訓練無從著手,這恐怕是主要的原因。

先說福音事工的這頭。保羅當年與以弗所的信徒訣別時,曾說「我今日向你們證明,你們中間無論何人死亡,罪不在我身上;因為神的旨意,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徒 廿26-27)。這樣子傳講真理,才是是忠於大使命的態度。救恩關乎永生與永死,沒有苟且的餘地;保羅毫不避諱地傳講全備的福音,確實使一些人感覺被冒犯,可是神的道本來就不是要來取悅人,而是要叫飢渴慕義的人得救的。故此,我們帶領人信主,必須以「這人將來要成為門徒」作為目標,讓慕道友知道「你們蒙恩,不但得以信服基督,並要為祂受苦」(腓 一
29),否則就可能揠苗助長、傷害了本應在全備真理中忍耐結實的幼苗,也為教會整體的成長帶來許多問題。

哪些問題呢?福音朋友若只聽到「祂為我死」、「信主得福」的這一面,而沒聽到「我為祂活」、「背架隨主」的另一面,我們就是沒有將神的旨意傳得全備了。人要是聽了這種所謂的「廉價福音」而信主,往往會因一時感動(或衝動)就受了洗;而我們這時才告訴他要常常為罪憂傷痛悔、要與眾弟兄姊妹一同操練新生命,恐怕就已經遲了。我們將洗禮比喻為開學典禮,他卻以為洗禮是畢業典禮──教會只是幫他完成洗禮程序的宗教機構而已,從此之後完全是他跟上帝之間單獨的事。當教會根據主耶穌的吩咐,期勉他按時聚會、參與服事、實行奉獻時,他會因為心志沒有預備好而產生牴觸情緒,覺得那些都是人在上帝恩典之外自行添加的規條與束縛,甚至認定其用意不過是為了維持教會運轉罷了。

這樣的基督徒對個人靈命成長與教會間的關係從一開始就有嚴重的認知偏差,誤以為信主就是這麼回事、教會就是這麼回事。當他向別人傳福音時,也連帶傳遞了這種不必付代價、不必與弟兄姊妹同被建造的錯誤觀念。即使其中有些人流連在教會群體中,卻總是長不大,而且經常被各種難處所困,不斷需要攙扶關懷,甚至對教會稍感不滿就迅速流失了。牧者還怎麼對他們進行門徒培訓呢?

再從門訓事工的這頭來看。主耶穌說「我來了,為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 十10),門徒的培訓理應是福音果效必然的延伸,是不可或缺的、全教會性的事工重心。弟兄姊妹若帶著「開小灶」的觀念,認為門訓只是針對那些較有追求的少數基督徒開辦的,久而久之,教會便難免出現「信徒」和「門徒」這兩種階級:信徒得救就夠了,門徒才追求得勝;信徒能來聚會就不錯了,門徒才須要加上事奉。而既然人心總是趨向怠惰,教會中信徒和門徒不成比例的怪現象,也就成了令人痛心卻不得不接受的局面了。

事實上信徒與門徒這兩者應該是沒有分別的:信徒就是門徒,門徒當然更是信徒;因為主耶穌從不曾說「我來了,為要叫羊得生命,有些得的更豐盛」。我們只要得了生命,就可以得的更豐盛;而我們又怎知自己得生命了呢?就是以更豐盛的生命來顯明。主耶穌說「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 廿四13),可見得救與得勝是互為表裡的,我們得救的確據在於得勝,我們得勝的心志源於得救。要是認為「我得救就可以了,豈敢奢想得勝」,這不但不是謙卑,恐怕還該回頭檢視自己是不是真的得救呢。

關於門訓型態方面,我們肯定各種專門課程或一對一師徒制的帶領方式的確有其必要與價值;但弟兄姊妹除了參加這些課程,也要在信仰群體中學習應用,以教會整體靈命素質的提升為念。這樣,「信徒」與「門徒」才不致脫節,教會也才不致因苦於內耗而整體變得軟弱無力。另外,除了接受如何讀經、禱告、事奉等正規的初步門訓之外,我們還要重視教義性的、系統性的解經,並從純正整全的信仰體系的高度,來透視時代脈絡與文化思潮,洞察各種學說主義的堅固營壘。否則,我們怎麼向外傳福音,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呢?

結語

主的大使命是由真信徒在教會中不斷傳下去的,主的真門徒也是在教會群體裡不斷培養出來的。願我們帶著受教的堅定心志來到教會,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來 三14),就像以弗所書所說的,「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祂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祂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二19-22)。

回堂刊總目錄    回首頁     回第 16 期目錄